Hi,欢迎访问孟宪忠心理网-专家在线 帮你解决烦恼

尊重,理应成为无需提醒的自觉
2016-12-29T13:15:54
金钥匙心理咨询

他们,是橘色的,是最早叫醒太阳的人,也是你我熟悉的陌生人。

他们,拿微薄的工资,干最脏最累的活,为捡垃圾冒着生命危险。

他们,真正需要的非同情,而是一份有尊严、有合理回报的职业。

今日“环卫工人节”,今夜“夜读”也有些不同:多些真相,少些呼吁,只为多些尊重,少些漠视,多些自觉,少些辛苦。

对付垃圾,正是文明的使命

《垃圾文化:人类历史与文明的见证者》

(节选)

垃圾,人类的伴生物。 

在对史前文明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发现原始人住宅附近堆积的野兽尸骨,这些尸骸加上粪便,是原始人的主要垃圾。它们数量不多,种类单一,处理办法更是简单:随手一扔,随处方便,交给大地吸收处理。但大地的吸收速率很可能赶不上垃圾的生产速率,于是这些垃圾慢慢增殖,一旦人们无法忍受,便迁往另一个地方。

然而,随着人们的各种财产越来越多,聚居人口也成倍增加,尤其是开始固定的农耕和畜牧之后,频繁的迁徙变得不再可能。人类不得不学会和垃圾相处。曾经有考古学家开玩笑说,人类可能是被迫走向文明之路的,为了应对堆积如山的垃圾,我们才不得不重组我们的社会结构和行为模式。

在乡村,一切用尽的物品都会尽可能回归自然。 

从文明诞生开始,人类社会便分化成城市与乡村,而生活垃圾在乡村与城市也以不同方式被配置、利用和遗弃。

在古代乡村,生产和消费基本没有分离,生产的目的主要服务于人对物品的使用,而不是为了谋取利润。人们会在需要的范围内尽可能少地生产物品,同时把物品的使用寿命尽可能地延长,因此,垃圾的生产内在地受到限制。

同时,人们也会以各种方式重复利用本来已经丧失了使用功能的物品,吃剩的饭菜被用来喂猪,穿烂的衣服被剪碎成为抹布,或者被捣碎改成棉被。即便是屎尿这样污秽,也通过堆肥成了有用之物,几千年来,中国的耕地便是通过这种方式保持着肥力。

在此,社会、垃圾与自然处于一个功能性的链条之中,垃圾(粪便)也是农业生产再循环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垃圾在自然与社会之间相对平稳地循环流动,一切被社会用尽的物品都会尽可能地回归自然,被自然所吸纳。

城市对垃圾的配置有着不同的语法。 

这里,生产与消费已经初步分离,随着分工的演进,物品从生产到消费的距离被逐步拉长,中间的流通环节越来越多,每增加一个环节都会产生更多的垃圾。

在利润最大化逻辑的支配下,物品的更替频率也越来越大,垃圾的产生速率也随之翻倍。

更为关键的是,这里的垃圾既不被社会所重新吸纳——它们很少被循环利用,也不被自然所吸纳——城市已经与大地隔离。它们既不属于自然也不属于社会,被凌乱地堆积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像丧尸一样在恶性增殖。

对付这些垃圾,正是文明的使命。

环卫工,对付垃圾,浇灌文明

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民间早有“黎明起,洒扫庭院”的良好习惯。秦法中还有“弃灰与道者刑”的法律。

我国古代城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帝制的建立而形成,历史悠久,以整洁文明于世。元初,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游历几遍中国,在《马可·波罗行记》中提到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商业繁盛、人烟稠密、市容整洁,并称誉为“世界最富丽华贵的城市”。古临安,城市人口聚居,大量的垃圾便有专人进行清除,并以此为生。

清末,开始由警察机构管理清洁工作,包括清理街道、收运垃圾、整顿厕所等项内容。这是政府管理城市环卫工作的开端。

民国时期,城市环卫工作已初具规模。民国18年(1929年)前后,大城市先后使用撒水汽车在道路上撒水降尘,同时陆续使用汽车运输垃圾,政府还拨款修建了一批公共厕所。各地政府均颁布了有关清洁卫生的管理条例,清洁工作开始形成制度化和经常化。但环卫机械发展缓慢,直到全国解放时,环卫工作基本上还是笨重的体力劳动,极少有机械设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的加强,环境卫生工作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各城市均建立和健全了环卫管理机构。

1959年10月26日,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接见全国劳动模范、掏粪工人时传祥时说:“我当国家主席,你当掏粪工人,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人民的公仆。”

1987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率先设立“环卫工人节”,日期就定在10月26日。目前全国近半省级行政区、六成以上的城市设立了“环卫工人节”。

1980年前,环卫部门隶属多变,公安、卫生、供销等部门都管理过环卫工作,1980年起改由城市建设系统管理,环卫才形成一个完善的行业。

八九十年代,环卫工是老三把(扫把、粪把、架子车把)式的人工传统作业,被人们称为“清道夫”、“扫大街的”。在当时,人们觉得环卫工作不体面,整日忙的都是又脏又累的活儿,看环卫工总有低人一等的旧观念。

目前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环境卫生法规逐渐完善,环卫队伍迅速扩大,环卫作业逐步由半机械化代替体力劳动,全国城市的环卫面貌均有了极大的改善,环卫工被誉为“马路天使”、“城市美容师”。

环卫工,城市文明程度“试金石”

有人曾说,对待环卫工的态度,可以检验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环顾“环卫工”的新闻报道,更多是充满悲情色彩,如环卫工坐路边打点滴 因工资低不敢请假”“女子扔蛋壳羞辱环卫工”“环卫工因制止乱扔瓜皮竟被当街群殴”“4年间大连环卫工遭遇109起事故 17人死亡等,还有环卫工雪中吃盒饭、开水就馒头的照片令不少网民为之动容。

被誉为“马路天使”、“城市美容师”的一线环卫工人,为何工作、生活依旧缺少应有的尊严?

当前环卫行业缺少人性化的制度设计。多数政府部门,都是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购买服务,用工管理和环卫工的工资发放由环卫公司负责。城市环卫项目招标,多是价低者得,每个环卫公司为中标,都会尽力压低自己的劳动成本以增强竞争力,因此,大多数一线环卫工人待遇过低。

环卫工人编制内外“同工不同酬”。2013年初,全国人大代表、鞍山市环卫工人范文学,曾向媒体披露:在鞍山,编制外的环卫工人工资为每月900元,在编环卫工的工资超过2800元。据报道,我国目前400万环卫工人,有80%属于编外的临时工。正因为编制内外“同工不同酬”,郑州才出现过6名在编环卫工低价雇人替自己干活的现代荒诞剧。

面对环卫工的辛苦劳动与牺牲,社会各界也积极给予评价,呼吁多多关注、理解,除了一些商家免费请环卫工吃饭、表达关爱,朋友圈也常有善意提醒,对环卫工生活条件的改善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但是环卫工作为一种职业,和其他职业是平等的,理应受到各界的尊重。如果这种关爱、同情仅仅停留在“做好事有好报”的逻辑,缺乏以平等的眼光、心态来尊重环卫工;如果不乱扔垃圾,不能作为公民生个人的修养和生活方式,仅仅将不乱扔垃圾停留在为了环卫工的生命安全的认识水平,那么长远来看,这些同情、关爱无非是对环卫工的恩赐,无益于环卫工生存状态的改善。

环卫工真正需要的,是由法律制度来保障的合法权益,是一份有尊严的劳动,而不是社会将其作为弱势群体来关爱。只有长效而公平的机制,才能让环卫工工作、生活得有尊严。

在环卫工作市场化改革中,给一线环卫工们提高收入,保障他们的合理回报,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是政府部门应尽的职责。

更需要的是,每个公民把尊重不同职业者的平等地位、独立人格,把不乱扔垃圾、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根植于内心的修养和无需提醒的自觉。这份自觉,需要包括你我在内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坚持。

在生活的洪流里

他们,是你不曾仰望的风景

在你亲近的风景里

他们又是你

不曾仰望的另一种高度

环卫工人节

向每一位环卫工人致敬

 

 

关注我们

版权机构二维码

0431-8787-9900

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用户协议法律声明意见反馈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5 - 2023 吉ICP备19005475号-2 长春市朝阳区孟宪忠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