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王俊幸运的被一家大型公司录用为广告文案,和他极为佩服的广告界奇才张一非、云河做同事。王俊真没有想到自己会有这样的运气。
公司老板其貌不扬,看起来老实憨厚却不是多么有才气。这时老板正站在王俊桌前和他谈话,无非是问问他刚来是否习惯,有什么困难或不方便等等。并且问王俊对公司现在的工作方式印象如何?有什么意见?
王俊很放松,他舒舒服服地坐在椅子上,很随便的和老板聊着,也谈了些对公司的看法和改进意见。两个人朋友一般亲切地谈着。
才子容易骄傲,也容易粗心,他没有考虑到这种交往方式在公司的情景下有一些不太合适。他舒服的坐着,高谈阔论,而老板站在一边,仿佛一个下属。这会影响老板的身份感和权威感,使老板和旁观的其他职员心里不愉快——虽然老板表面上若无其事。
实际上老板只是想表示一下礼贤下士,表示自己很重视对方,并不想失去自己的权威,所以王俊的行为方式让老板很难办:拿出老板的架子来,不表示对新来者关心和礼贤下士;任由下属放纵,又怕他将来太放松不守规矩不好管理。这时老板的感受,正好像自己客气一句:“有空来我家玩,”而对方真的有空就跑你家来玩了。你要笑脸相待,但心里却抱怨:“这个人怎么不懂事呀?”
其他人看到这一情景,都对王俊有些不满。在中午午餐时,有人甚至提议“开了”这家伙。老板不同意,于是张一非决定,用“温和的批评”让王俊有所变化。
下午,在休息喝咖啡时,老板来到创意部主任张一非桌前,和他打招呼问问情况。张一非忙站起来,认认真真的做了回答,态度显得对对方十分敬重。王俊很惊讶,他本以为像张一非这种才华横溢的天才,这种名气极响的大腕,又是这个公司的元老,满可以在老板面前不必这么恭敬了。如果说张一非是在拍马屁,却又不像,张一非举止落落大方,毫无谄媚之态,给人的感觉是很有礼节。
实际上,这就是张一非对王俊的“温和批评”,他以自己懂礼节的行为,让王俊看到他王俊是多么的不知礼,不懂分寸,让王俊能有些对上午轻浮的样子的惭愧,让王俊知道一个有才气的人做人同样不应该傲慢。这种“温和的批评”方式和直接批评王俊相比,效果要好得多。因为直接去批评王俊,会使王俊产生抵触情绪,面子上也下不来。而采取这种方式的话,王俊完全可以自己悄悄地改正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不失面子。
由张一非来做这个“榜样”也是最恰当的。如果是一个普通职员这样做,王俊不会受触动。而张一非的才华、名声在王俊看来都远在自己之上。张一非尚且如此尊重别人,王俊自然不能轻慢。这在心理上是一种示范效应。
云河和王俊闲聊说:"张一非这个人真懂得礼节。按说以他的身份就是在老板面前摆起架子来,老板又能拿他怎么样?老板在圈里名气还不如他呢。可是他如果那样做了,让老板怎么管理别人。气氛过于散漫公司肯定也做不好。他这样做,没有人认为他是媚上,反而都认为他不傲,做人踏实。而且他对下属也毫无以上凌下,以老欺新的行为。所以别人对他都很服气。"
云河怕王俊对张一非的行为没有注意或者产生错误理解,所以说几句话,点一点他。社会心理学研究"如何改变别人态度"时发现,苦心的教育、疾言厉色的指责,效果不太好。反而看似不经意的话更容易改变别人的态度。云河这种看似无意地闲聊是适用的。
王俊感到相比之下,自己的行为的确不成熟,从此有所改变。
这种无意的、温和的批评是很好的方法,在许多场合可以应用。比如,两个人同去朋友家拜访,一个人随手把食物包装纸扔到主人家的地上。主人不好说什么但是心里不满。另一个人也不说什么,只是随手把包装纸捡起来,过一会儿扔到垃圾桶里。第一个扔东西的人看到了,暗暗明白自己做错了。
应用这种批评致效有三个条件,第一,“温和批评”实施者最好是对方尊重敬佩的人,至少也是与之同等身份的人。如果是保姆把地上的包装纸捡起来,对扔东西的人就没有什么作用。另外,实施者的行动要自然随意,似乎无意。如果实施者做的太明显,仿佛明明白白告诉对方,“我做事比你漂亮,”就会引起抵触和反感。第三,被批评者需是有敏感性的人,一点就通,如果此人极不敏感,“温和批评者”就是“媚眼做给瞎子看了”。
善用“温和批评”,你可以让身边的人变得更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