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姐妹说,她深受“不配得”困扰,对于自己真正中意的人总是不敢开始,出于对自己的保护而选择非常喜欢自己可自己“看不上”的,在一起了也很不享受,最后还是分开。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那些自己看不上的人选断然拒绝,“踮起脚尖”追求那些自己非常渴望的人选, 却因为“自己配得上吗”的怀疑而阴差阳错的总走不到一起。
张爱玲在送给胡兰成的照片背后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人们说,当一个人真的喜欢另外一个人的时候,都会自卑,越喜欢,越自卑。这是我体验过的,但我不认为这是必然的,我觉得这和我们习得的“不配得模式”有关。于是,我把自己调到一个较高意识的频道,来回答姐妹和自己。于是他说:
基本上是人就有不配得的意识,多少大小程度不同而已,是人就有,没有人没有过,有一个词叫受宠若惊,那就是他没想到自己值得这么大的尊重和爱,本质还是一种“不配得意识”的表现。大概只要在人世间总是有那种自尊在某个时候被限制、被压抑的部分。我愿意相信,每个人都是自由的,都配得上最好的人事境遇,但从现实的角度来讲,从呈现的角度来讲的话,每个人都有他的“不配得”限制。
有一个区分是非常必要的,即:社会视角和生命视角,生命视角的爱是无条件的,社会视角都是有条件的爱,当然,我们不需要苛责社会,我们只需要自己作为一个生命去给出,我们给出无条件的爱就会得到无条件的爱,给出越多,得到就越多,这不是一个交换,这是一个法则,就像河中的水,它流出越多,进来越多一样。所有对人的评价,无论是男人和女人,无论是婚姻哪一方,无论是哪一种评价,那都是一个社会性的,从生命上来讲,他们顶多不适合,不喜欢,但没有高低之说,没有配不配之说。
所以用生命视角去看自己,待自己,用生命视角去看别人,去待别人。你比如说如果我想提升自己的自尊,那么我愿不愿意去尊敬所有人?因为每一种人其实代表我们内心的某一部分,我们排斥某一种人,比如说我们看不起没本事的人,当我们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就会特别看不起自己;比如说我们看不起脆弱的人,看不起不漂亮的人,那么当我们觉得我们自己邋遢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很不堪,这些标准对内对外是同样适用的,怎么看待别人就会怎么看待自己相应的某一部分,所以我们能不能够不去评价自己,而全然的接纳自己,从而也全然接纳自己遇到的人,然后就只有适合不适合,喜欢不喜欢,没有配不配,我和所有的人是平等的,那么所有的人和我也是平等的,这是一个提高自尊的一个方式,就是生命的视角去感知自己,感知他人。
在具体的操作当中呢,当我们觉得不配的时候,其实是内在有两个声音同时发挥作用,一个是有条件的爱,我要够好才被爱,然后还有一个声音就是‘我是不够好的“,基本上我不配得,就是我没有那么好让人家这么爱我,让这个人爱我。然后这下面隐藏的就是说我们非常具体的对自己的评判,比如我不够漂亮,我不够有钱,我不够成功,我不够牛,我不够有气质,我不够温柔,我不够善解人意,我不够活泼,我不够轻快,我不够自信,太多太多了。
这里面每一个不配得都可以去找到具体束缚自己的那个信念和评价的尺度,我们找到它之后,就可以一点点的去破除,告诉自己我既不需要这样看自己,也不需要这样看别人,我尝试着用对生命的视角,用一个不评价只去感谢、只去珍视的一个态度,就像一个无条件的珍视自己生下来的婴儿一样,我们珍视一个存在。比如说我们不评价北京,我们就是爱北京,你如果想评价北京,你怎么评价都行了,你说它是最糟糕的那也行的,你说它是最黑黑暗也行的,但是你说它最美好、最广大,那也行的,就是去爱它,不评价它,去珍视它,珍视这样的自己,信任这样的自己。
当我们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爱的时候,其实也是映射了我们内在的一部分黑暗,就是很多人不配得到我们的爱,这是一个树和倒影的关系,如果我们想破除那个我自己不配得,那么我们给出爱的时候就不要有条件。不是说我要和一个我不喜欢的人结婚,而是说我不喜欢他,我也完全的尊重他,一点都不觉得他是不是不配我,而是觉得我现在只是不喜欢。就像牛肉和羊肉的区别,而不是说高等牛肉和低等牛肉的区别。
提升自尊的方式,不是去让自己更好,让自己更强,让自己更美,让自己更怎么样(那是没完没了的),而是去不低看之前低看的,能够把之前自己习惯性的贬低的人、事、状态,把它扶起来,给予它们尊重,给予它们珍爱。
有条件的爱是“你要够好我才爱你”,它的背面就是“我要够好才被爱”,如果我不被爱,那就是我还不够好。所以一个人失恋后,它的痛苦不仅在于失去一个关系,更在于自己不够好,没有能力博得对方的爱,没有能力博得自己需要的爱。失去一个关系本身是中性的,而后者的自我挫败贬低甚至绝望,才是威力无穷。
破解“不配得”模式,需要转化“有条件的爱”,把“你要怎样我才爱你”转为:无论怎样我都爱你,只要你存在我就爱你,只要你存在你就值得被爱;你当然会更进步和成熟,但不是到那时你才是宝贵的,你每一刻都是宝贵的,都是值得被爱的。对人对己都能如此,便能摆脱“不配得”的枷锁,实际上它也是攻击他人的武器,你若能放下对别人无情的评判和嫌弃,你也就摆脱了套在自己脖子上的枷锁。